本文转自 长春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 公众号
近期,“问道——长春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生作品汇报展”在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展。
图片
本次展览共展出长春师范大学书法专业18名学生的42件书法精品,书体涵盖篆、隶、行、楷书、草五种书体,体现出他们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勇于表达自我的创新精神。
下面精选部分作品,以飨读者,并求教于方家。
指导老师:苏显双 马有林 孙列
田野:
亦作恬野,号寸安,长春师范大学2016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、三级美术师,现为吉林省青少年艺术协会副会长、民进吉林省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、南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长春市南关区政协委员、吉林省书法家协会青年分会行书委员会副秘书长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。
图片
《临苏轼人来得书帖》34x136cm行书
图片
《东坡志林二则》138x69cm行书图片
《东坡题跋二则》 138x34cm 行书
我自幼对书法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,然苦于无名师指授,徒费年月,直到考入长师追随苏显双教授读研,始入学书正途。古人说“学书在法,而其妙在人。法可以因人而传,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。”赏古人的墨迹,就像纸上的留声机,字是静态的,节奏却是鲜活的,它能使读者跨越千年而感受到书者彼时的心境。
于古人,我独喜东坡,读其墨迹,便觉那种豁达乐观、率真坦诚、旷达超脱、仁厚善良的品格像心电图一样跃然纸上,每师其字亦觉师其心也。吾师尝言“学书要厚古而不薄今”,临古是学书之不二法门,但对今人之优长也要善于利用,此即《书谱》所言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。书法之路漫漫,我愿上下而求索。
李政辉: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长春市青年书协副主席、高校委员会委员、长春师范大学2021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忠孝诗书联》139×34cm 行书
图片
《临摹西狭颂》139×69cm隶书
图片
《芳坚馆题跋》139×69cm 楷书
圣哲云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读书如此,学书亦如此。在对古典法帖深入精临的同时,还要善于思考,从局部到整体,由形式到内涵,都要全方位去解读、研习。只有做到了苏轼所说的“心目手俱得之”,才能入古人堂奥,得古帖精髓。
对于创作,目前我选择了碑帖结合的路子进行探索,力求帖面碑骨,写出与众不同的自我面目。学书道路中,对多种书体的涉猎也是促使自己走向更高更远境界的必须,不能“小富即安”、“一招鲜吃遍天”,要敢于挑战自己,迎难而上,达到米芾所说的“取诸长处,总而成之”。此外,学书仅仅靠工夫是远远不够的,更应该多读书,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,走一条“以学养艺”的发展之路,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,适当取舍,勇于探索,超越自我!
马龙: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长春师范大学2022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临平复帖》138×69cm草书
图片
《读诗日记》68×92cm草书
书法学习,略有三途。
从艺术看,书法要掌握各种字体笔法、结构、章法等书写特征。其所重在技法之锤炼与提升,务必点画形神,逼肖古人,依此损益变化,寻一入处,便是有得。所谓一层境界自有一种表现。
从文化看,书法则在点画之外。旁通经史是其一端,至于金石、小学又是一端。由此亦可见历代典章制度、文艺风尚之兴衰更替,风雅流变。古人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之论,自有深意可观。
从问道看,此中笔墨涵融,自有大千。风雨雷电可通于书,翠竹黄花亦通于书。纵观史上经典,书者精神激荡之处,性情幽微之意,无不隐显于楮墨间。黄龙谓山谷曰:“吾无隐乎尔”,此正与损之又损、何其自性之谓同一旨趣也。
张家宁:长春师范大学2023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节临礼器碑》 138×64cm 隶书
图片
《与朱元思书》 60×52cm 楷书
图片
《古诗五首》 138×69cm 隶书
此次展览,我准备了三件作品,其中一件临摹,两件创作,意在展现近期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。
《临礼器碑》,是我研习汉隶的根基,日常创作亦多取其法,王虚舟赞其“变化若龙,精严如律”。拙作采用半生熟的白宣,以求“线”之苍涩,并尝试在原碑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体悟,以期达到“貌合神亦合”之境。
隶书《古诗五首》,根基仍在《礼器碑》,但重在以更加灵活的结字呈现法外之趣。形式上以五张颜色、质地各异的扇纸拼接而成,复以白宣托底,统一中有变化。
楷书小品《与朱元思书》以智永《千字文》为基,参入元氏墓志、《石门铭》等笔意,继续在“碑帖融合”的道路上探索。
三件作品不足之处尚多,但为过往积累之梳理。孙过庭《书谱》云:“贵能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。”艺术之路,贵在不断求索,审视前行,是为至要。
袁姗姗:国家三级美术师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协会会员、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委员、吉林省新文艺群体行书委员会秘书长、军休大学特聘书法教授、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书法教师、长春师范大学2022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短歌行》 50×50cm 楷书图片
《伯牙绝弦》50×50cm楷书
图片
《万卷一窗联》136×34cm行书
学书数载,初由唐楷入,后转习魏碑,渐知作字不能仅“图其字形”,应“称解笔意”。
碑中刀刻之痕若以毛笔柔毫追之,往往失之板滞,后读包世臣“碑学贵势,势圆则气厚”,方悟师刀不在摹其形,而在取其势。刀痕是迹,笔势是魂。
余近期所作行书多拟何子贞笔意,其书点画如古藤缠石,圆劲中藏盘纡。横画起笔多暗转,竖笔行笔带裹锋,以篆籀之圆活破楷书之板滞,用隶意之沉厚济行草之飘扬。若能活学活用,正可破余多年习楷之积习。碑刚健,以骨胜;帖流美,以韵胜,实则互为表里。书道在养气于内,寄情于笔,非徒求形似也。守此初心,漫漫前路,亦有可期。
张棋翔:长春力旺实验小学书法教师。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吉林省青年书协会员、省书协青年分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、长春市教学新秀。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、省、市级展览,长春师范大学2024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董其昌论书》139×69cm草书
图片
《元人日记》 139×70cm行书
图片
《郭尚先题跋》 139×70cm 行书
在近期的创作中,我常有古人“无意于佳乃佳”的感受,有时认真书写的作品反而不如人意。这三件作品都是“无意于佳”的妙手偶得之作,第一件取法颜体,闲抄古人日记。我平时临摹颜书少,写的时候用篆籀笔法粗略表达,着力于大小字穿插和章法变化。草书作品则取法《大观帖》,想表达无拘无束的率性和自由。最后一件行书没有明确的取法对象,既没有集字,也没想特意接近哪一家。信笔挥洒间,魏晋残纸、米芾、杨维桢的笔意均有自然流露。就是想体现平时任情恣性的状态。笔墨之迹托于有形,有形则有弊。我向往“不知以何为祖”的状态,可惜功力不逮,不能让自己满意。俗话说“知不足而后进,望远山而力行”,我坚信,只有永不知足,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。
肖昕宇:现就职于长春南湖实验中学,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外聘教师、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、长春职工文体协会书法专委会副主任、长春师范大学首届2014级书法学本科、上海师范大学2023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节录二十四诗品》 130×50cm篆书
图片
《诗品画品选抄》140×70cm 行书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杂诗选抄》 32×22×12cm 行书 作品册页,多图
习书之初,于二王法帖的平和简净尤为喜爱,魏晋书风的简远超逸常令我心向往之。白蕉先生一生师法二王,复兴魏晋风骨,追求“心手双畅”的自然状态,在二王法度中注入文人气质。本次展出作品,则是二王法度与白蕉书风相融合之产物。
册页《知止堂书古诗名句册》以二王为基,掺入白蕉简化顿挫的用笔技巧,书时尤重“转与折的辩证”,方折显骨力,圆转生韵致。行书《诗品画品选抄》借鉴白蕉《兰题杂存长卷》跌宕的笔墨节奏,墨色润枯相宜。章法上借鉴手札形式,错落有致,行气贯通,意在追求自然书写感。
此次展览,是我向经典帖学的致敬,亦是对白蕉书学精神的践履。书道漫漫,愿与诸位一道“与古为徒”,于传统中汲取营养。未来将继续深耕“自然书写”的课题,关注“以晋为骨,以唐为法,以宋为意”的融通路径,在传统与现代、个性与时代的交汇中寻找平衡与突破。
刘广瑞:吉林长春人,别署潜斋,吉林省书协会员、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书法学本科生。
图片
《扇面书法》 直径33cm 篆书
图片
《扇面书法》 直径33cm 楷书
图片
图片
《扇骨拓片题跋》 33×44cm 行书
余质本鲁钝,高三始涉墨池,时人皆谓晚矣。懵懂初开,未解其奥。及入庠序,专攻翰墨,鲜得其意,幸得诸师教诲,始有寸进。初摹赵子昂,复追魏晋,伏案临池,寒暑不辍。锥画沙、屋漏痕、折钗股……诸多笔法,心追手摹,常恨目力之不足,腕力之未逮。残碑断楮,如对古人;尺素寸笺,皆成战场。墨池或涸,笔冢将成,方知前贤精诚,实非虚言。
习书既久,乃悟其道。非独求点画之工,更在养胸中之气。心正则笔正,意闲则韵生。浓淡枯润,皆出心源;俯仰向背,莫非天机。当其凝神静虑,万虑俱消,惟余毫颖与素纸相语,快然自足,诚如东坡所言“无意于佳乃佳尔”。
徐子杰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2021级本科生、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图片
《文心雕龙节录》 138×69cm 篆书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敬堂印选》 66×66cm 篆刻 附局部图2幅
习篆之途,幸遇良师益友。初执毫临池,目眩于清人诸体,浑不知津梁所在。蒙马有林老师指授,始窥汉篆堂奥,乃知清人婉转之外,更有浑穆之气。大池老师复导余游心两汉金文,巧饰天工,遂使奏刀之际,时见吉金斑驳。至若辛志辉先生授秦诏版之法,苏显双、刘健、刘涤诸师正吾创作歧途,皆再造之恩也。书道玄妙,余非通人志士,惟愿来日黾勉精进,以不负诸师厚望。
陈云浩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2021届本科生。
图片
《浮世太虚联》 138×30cm 草书
图片
《韦庄秦妇吟》 75×36cm 行书
图片
《汾阴行》 138×37cm 行书
余研翰之道,发轫于率更。仰其圭臬精严,风骨峻拔,然覃思既久,觉其寒峭之气砭人,若临渊履薄,神意拘挛,遂徙之。转师河南,挹其虚和流衍,韵致冲夷,恍若云鸾戏汉,稍释桎梏。然犹未极胸次。复沉酣于米襄阳《九札》间,摩挲累岁,醉其欹侧生风云,振迅挟雷霆,始悟笔底玄机,贵在真性淋漓。
然遍涉缣缃,乃识丹青浩渺,能荡人心魄者,实寥若曙星。林文忠绝笔,字迸啼鹃之血;鲁公祭侄,行挟崩石之恸;景度韭花,墨沁岩阿之逸。此非止锥沙屋漏之工,实乃乾坤清气、肺腑孤怀,与毫素相激,沛然莫遏者也!
笔墨即心印,摹之、化之、铸之,终期蜕形自立,呼吸天真。此道嵚崎,然心驰霄汉,虽万仞嵯峨,吾其陟焉。
姚远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2021级本科,南通大学2025级美术教育(书法方向)硕士研究生。
图片
《书谱节录》 136×54cm 篆书
图片
《书谱节录》 139×69cm 篆书
刘熙载曾说:“书凡两种:篆、分(隶)、正(楷)为一种,皆详而静者也;行、草为一种,皆简而动者也。”如果说前者有类似于建筑和雕塑的特征,是静;后者则有类似于音乐和舞蹈的特征,是动。
篆书在我看来正是前者,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上的均衡与对称。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概括,那就是“平正”。平,重心安稳也;正,左右适当也。平是均衡,正是对称。学书过程中,篆籀笔法最为核心,中锋行笔中的强弱、虚实、快慢、轻重更是能赋予作品的自然与趣味。
在临创转化中,更是要抓住这一结构特点与用笔规律,不能将点画孤立地看待,而要将它们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,承上启下,环环相扣,循环往复,意气连贯,气韵生动。通过中锋运笔,达到骨、肉、筋、血四者的有机融合,以“形”的生动表现“神”的存在。
龙卓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2021级本科。
图片
《大学节录》 138×69cm 篆书
图片
《天行人望联》 138×60cm 篆书
习书之道,贵在沉潜与精进。初涉翰墨,深感法度之严谨。孙过庭《书谱》有云: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。”此乃金科玉律,遂摒弃浮躁,专攻楷则,力求点画精到,结构安稳。此阶段虽显拘谨,然为根基所在,不可逾越。
稍窥门径,方知书艺之博大精深。工稳易得,风神难求。于此之际,《书谱》又示明路:“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。”乃知书法非止于工整,更在于平正之中寓变化,法度之内见性情。遂悉心研习笔势之起伏跌宕、章法之疏密聚散,于险绝处求生机,于规矩外觅意趣。
学书之途,修心养性。笔锋流转间,心手相应,物我两忘。虽常感力有未逮,然每有会意,则欣然忘倦。深悟:执笔如执心,书道即人道,皆在方圆规矩与自在神游间求其平衡。
禹文杰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。图片
《临米芾手札六则》 138×53cm 行书
图片
《快雨堂题跋三则》 138×69cm 楷书
图片
《山谷题跋》 139×69cm 楷书
余志学之年即留心翰墨,然真正倾心书法,皆因启蒙恩师一语“纵世事变迁,莫轻抛笔砚”,此言如金石刻心,至今难忘。及至大学,蒙苏显双、马有林诸师悉心指点,授以碑帖精要,解吾笔法困惑,方知往日所学不过皮毛。见书坛高手如云,佳作如星汉灿烂,越深入研习,越觉自身渺小,故不敢丝毫懈怠。
初学唐楷时,尤爱褚遂良笔法之灵动、字形之秀美;后转习北魏《张玄墓志》及元氏墓志,欲将帖之韵与碑之骨融于笔下。学书之路道阻且长,但余坚信“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”。
李源洁:山西运城人,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,吉林省青年书协会员。
图片
《快雪堂题跋》 132×30cm 楷书
图片
《临元倪墓志》 66×66cm 楷书
余习楷以褚河南《雁塔圣教序》为根基,辅以欧阳通、智永笔意,于帖之精美颇有心得。后旁涉魏碑,喜其雄强新奇,笔下渐有碑帖融合之趣。艺海无涯,书道漫漫,惟愿以恒心为舟,墨池作伴,上下求索,力学不怠。
李天一:本名李天泽,嘉懿堂主人,别署李墨白,乙酉年孟冬生人。祖籍汴梁杞县,现居古应城(平顶山)湛河之滨。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,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23级本科生
图片
《诗罢书成联》 70×26cm 楷书
图片
《画禅室随笔》 138×69cm 楷书
吾习书,初学北碑,随柏元先生临《张猛龙碑》数载,感结构之挺拔险绝,品用笔之雄浑质朴。入大学后,得诸师点化,始研习唐楷,常叹唐人之法度森严,用笔之精妙绝伦。余醉心于妍美书风,甘之如饴,朝夕不倦。笔下融汇碑帖,既有欧公之瘦硬险劲,又有褚河南之细腻委婉。然吾资质驽钝,每览素纸墨痕,常恨未到古人妙处。艺无止境,前路漫漫,唯有以勤补拙,临池不辍。
刘春雷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23级本科生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山谷题跋选》 126×26cm 楷书 附局部图2幅
图片
《快雨堂题跋》 138×64cm 楷书
图片
《选录山谷题跋》 90×43cm 行书
余幼时即嗜翰墨,每见壁上题字,辄以指画肚,效其点画。塾师见而异之,授以《九成宫醴泉铭》拓本,如获至宝,临摹不辍,虽盛夏汗流浃背,亦未尝少懈。入长师后,始攻北碑,于元氏墓志情有独钟,常临池至夜半,每有所得,则欣然而忘食。刘熙载云:“书,如也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而已。”吾虽愚钝,然此心不渝,定不负此墨池生涯。
杨煜栋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22级本科生。
图片
《松雪斋题跋一则》 34×138cm 行书
学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心急苦恼是常有之事,但每次过后都是一次进步,现阶段主要目标是锤炼技法,丰富创作手段。只有技法丰富,作品才会精彩有内涵。要将技法了然于胸,才能运用自如,正如我们用筷子一样形成一种习惯。近代书法大家白蕉曾言:“学书有三到:心到、眼到、手到。”对于古人经典碑帖的临摹就是缩小手与脑之间的误差。此次展览属于我这一阶段的总结,感谢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,并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展示平台,路漫漫其修远兮,日后我会在书法事业中精益求精,再求突破。
李晋彦: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19级研究生。
图片
《米芾论书》 136×68cm 隶书
古人书法造诣高深,其技法精妙绝伦,难以简单复制。米芾在“宋四家”中技法堪称卓绝,然苏轼却位列榜首,由此可见,书法艺术并非单纯以技法论高下。那么,何为精妙的书法技法?关键在于与书写者心性的完美契合。技法不足,难以驾驭笔墨纸砚,阻碍情感表达;技法过熟,则易流于炫技,反而削弱了心性的自然流露。
多年来,我致意于隶书创作,在不断实践中深入思考,积极探索多元书写形式。试图通过将创作材质、笔墨韵味与装置展陈等要素有机融合,来诠释书法空间中大小、枯润、疏密、雅拙等艺术概念,从而展现出隶书艺术独特的美学魅力。
END
图片
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