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新军由陆军小学、陆军中学、陆军军官学堂和陆军预备大学构成四级系统。民国成立,陆军部改动军校制度,令全国各地方陆军小学校停止招生,在裁撤陆军小学堂的同时,也裁撤了所有的陆军中学。为了收容各地陆中尚未毕业的学生,并接收陆小最后几届毕业生、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、并最终升入军官学校、陆军部出于权宜之计,开设了三所陆军预备学校,以替代陆军中学,此为北洋政府军校系统的第一级。
图片
北洋军校系统在第一级预备学校之上是陆军军官学校,它为系统第二级,也是这一系统的骨干。民国后,北京政府在清末军官学堂基础上、建立了正式的陆军军官学校,就是著名的保定军校。它取得了相当的成功。
陆军大学是北洋政府军校系统的最后一级。它由清末陆军预备大学堂改设、承担军官深造教育任务。到民初,陆军大学已开始招收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的正规新型军官,向着名副其实的军官深造教育学府转变,教育程度因而得到提高。
以下为三级军校系统相关学校介绍
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原址为清末陆军第一中学堂,位于北京北郊清河镇。于1912年6月15日奉命改称陆军第一预备学校。先后隶属于军学司和陆军训练总监,内部划分为校本部及教授、训育处,学生定额1500人,初办时收容清末陆军各中学堂之一二年级学生及陆军贵胄学堂学生,以后接收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,实施陆军军官预备教育,为保定军官学校准备新生。
1916年后因陆军小学堂学生已全部升入预校,遂开始从社会普通中学中招生。该校教育内容同于原陆军中学堂,程度为文中学二年以上水平。学生毕业后,作为军官候补生,由陆军部分配至各团营服务。或集中编入军官候补生队。服务期半年,期满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继续学习。1921年该校向保定军校输入最后一批学生、为保定军校第九期、之后即告结束。曾在此校学习的有熊式辉,张克侠、祝绍周、董英斌、董振堂、刘峙、王俊等。
图片
1917年10月北洋政府公报:第一预备学校入学报到通知,后入保定军校学习
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原名陆军第三中学堂、设于武昌南湖。1912年9月改称陆军第二预备学校。初办时收容南京临时政府军官学校学生,以后接收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州等南方各省陆军小学毕业生。教授地方中学二年级以上程度之普通科学及浅近军事学术,为充任军官候补生及升入军官学校之预备。学制二年,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为一学年。课程有立体几何、解析几何、三角、史地、理化、代数、图画、论理学(逻辑)、德文。
1916年,由陆军小学先后升入该学校的各级学生全部毕业、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就此终结。该校知名校友中有:张治中、胡宗铎、陶钧、夏威、钱大钧、黄琪翔、薛岳、邓演达、叶挺、白崇禧、刘建绪、余汉谋等。
陆军第三预备学校由清末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改办,1912年8月开学,收容辛亥革命期间卒业的各省陆军小学堂毕业生,共计一千五六百人,教授地方中学二年级以下程度之普通科学和浅近军事学,为保定军校培养预备生。学制二年。至此批学生毕业、该学堂即停办。在各预备学校中,该校是时间最短的。
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图片
保定陆军军官学校
前身为清末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军官学堂。1912年9月21日、北洋政府陆军部公布“陆军军官学校条例”,在保定东关郊外原陆军速成学堂旧址建立学校、召集因辛亥革命四散的原陆军军官学堂及各陆军中学堂学生共1114人入学,为第一期,于10月20日正式开学。第一期毕业后始招第二期,此后改为每年招生,共招九期。
1920年7月,直皖战争爆发,直军占领该校,已放暑假的学生迟迟不能返校。直拖至第二年的10月,回校时目睹军校已惨遭损失、许多枪炮被军阀部队掠走。1922年,曹锟又将此校一部分校舍划出,开办直隶讲武堂。至此、保定军官学校已无法再办下去,.只好于1923年8月随第九期学生的毕业而告结束。其校史共11年。抗日战争时期,该校的文件资料被日军劫去,校舍在战后拆除。
陆军大学原为清末陆军预备大学堂,1912年由北洋政府接办,迁至北京西直门里大街。1913年10月更名为陆军大学校,专司培养高等军官及参谋人员。陆军大学追认清末毕业的两期陆军预备大学堂学生为本校第一二期。北洋政府接办第三至第八期。第九期后由南京政府续办。
图片
陆军大学学员证章
在上述陆军预备学校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组成的三级升学系统中,以陆军预备学校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关系为紧密。陆军预备学校以向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提供新生为唯一目标、约九成毕业生能够升学。同时,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也只接收陆军预备学校的毕业生。如此相互依存,使北洋军校系统成为一个结构紧密,富有效率的系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