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拳,首先是兴趣。对一种拳,产生了好奇,这是开始。练上以后,很多问题,有待解决。练拳,是不断修正的过程。树老,果儿可不老。同理,人老心不能老。水流千里,归大海。人走千里,要回乡。
三代出个贵族,百年出个宗师。环境很关键,常年熏陶,耳闻目染,不会都会三分。满足于两下子,最终就只有两下子。老觉得自己还能提高,不满足现状,这人有前途。
骑马之前拍拍鞍子,打拳之前过过脑子,会更有把握。太极拳最精妙之处,在于借力打力。但这一手功夫,十个练拳的九个不会,剩下那个还得看悟性。可一旦会了,练出来一个,是一个,都是高手。
图片
有人对劲有悟性,就有人对角度敏感。比如说话,有人天生,直来直去。有人天生委婉,或暗示或启发。练拳如是,你意识是直的,会下意识去顶。反过来说,你心里有个角度,就有圆转意识,会走斜线,偏开主方向,侧进。
打拳培养意识,你画的圆,会更具有价值。同样是圆,有人会用,有人就不知所以。北京有位杨式太极老师傅,教推手时总说:'直来直去是莽夫,会拐弯才是高手。'
他年轻时跟人切磋,对方力气大他三倍,可一搭手就被带偏。秘诀在哪?就在那个'侧进'的角度。当年孙禄堂教拳,让学生先在桌上摆七盏油灯,走八卦步时不能碰倒。这不是练腿脚,是练'绕'的意识。
图片
真正的好手,看似向前实则走斜线,就像书法里的'飞白',留的那点空隙才是关键。看高手推手就像看乒乓球比赛。马龙接发球时,对手球拍刚触球,他脚步已经动了。太极拳的'听劲'也是这个理。
汪永泉大师教拳时,蒙着眼睛也能把学生扔出去,靠的就是这毫厘之间的预判。咏春拳的黐手练什么?练的就是这个'提前量'。叶问当年教李小龙,让他在黐手时注意对方肘部的微小变化。
就像下棋,看一步的是新手,看三步的才是高手。电影《一代宗师》里,宫二说:'功夫就是时间。'这话不假。但还要加一句:功夫更是变速。陈发科练拳,一个'懒扎衣'能突然变七种速度。
图片
快慢相间才是真太极,不是一味地慢。有个真实故事。某位拳师教学生,让学生用竹竿挑水。水桶晃得越厉害,越要稳住。这不是练臂力,是练'变线'的本事。推手时,对方劲来得越猛,越要会走曲线。
董英杰教拳时说:'领劲如牵牛。'不是硬拉,是顺着劲儿带。有位老师傅演示'四两拨千斤',让学生用全力推他。结果他手腕一转,学生自己摔出去了。这不是魔术,是'领'的功夫到了。
杨澄甫晚年推手,看似不动,其实浑身都在微调。就像钓鱼,鱼发力时松线,鱼缓劲时收线。打拳要练到这个程度,才算入了门。变线,针尖对麦芒,叫顶。一个直给,一个偏迎,叫撬。
图片
给得飞快,接得更要飞快,就用磕。变线,产生支点。变线前提,是变速。能变速,指的不是跑步,是身法。能快速上下,瞬间左右,这种身法是好的。变的是速度和线路。劲收着点儿,比对方柔一点,不是坏事。
生活里处处是支点。庖丁解牛,找的是筋骨缝隙;太极拳发劲,找的是重心空隙。当年吴鉴泉教拳,让学生先观察柳枝随风摆动的样子。这不是闲情逸致,是在悟'随曲就伸'的道理。
图片
有个练了三十年的拳友说:'推手推明白了,连夫妻吵架都少了。'这话听着玄,细想却在理。会听劲的人,自然懂得'让'的智慧。功夫不在手上,全在心思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